足球比分 zuqiubifen 分类>>
说日语的黑哥们儿在世界级田径赛场上大摆JOJO立体育比赛直播_足球_波胆_买球_篮电竞_在线投注
体育,足球,波胆,反波胆,角球,串关,大小球,世界杯,欧洲杯,比分,足球比分,赛事,足球赛事,电竞赛事,体育赛事直播,足球直播平台,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体育直播,NBA直播,游戏直播,LOL直播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对田径项目不太了解的“运动麻瓜”,那你大概也没听说过这位选手——村竹拉希德。
他是2002年出生的日非混血小将,日本110米栏纪录的保持者,与刘翔保持的亚洲纪录仅差0.04秒。
他长着一副与传统日本人截然不同的面孔,身材紧实、肌肉线条分明,一看就种族天赋拉满,强得可怕。
最近,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举办期间,村竹拉希德一路杀入总决赛。每到赛前介绍环节,所有镜头对准他时,画风突变了——
姿势定格的一刹那,他的眼神坚定又犀利,周身气场也随之改变,仿佛真被替身使者附体了。
早在此前的巴黎奥运会上,村竹拉希德就摆出了经典的JOJO立,这是多少次对镜练习换来的成果呢?
美国田径短跑运动员诺亚·莱尔斯也许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牌佬,他爱在赛前展示游戏王卡牌。随手一掏就是青眼白龙、被封印的艾克佐迪亚。
他们毫不遮掩自己的热爱,甚至把这些旁人看来略显“羞耻”的爱好,化作专属的赛前仪式,为自己灌注信念与力量。
就像动漫里走出来的主角,永远热血,始终朝着梦想前进,强大又可爱,让人挪不开眼。
前言:在8月份结束的EWC电竞世界杯(石油杯)CS项目的决赛上,来自蒙古的The Mongolz战队以3比0横扫对手夺冠,获得了可能是亚洲CS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S级冠军;而就在前不久,TYLOO战队击败Astralis,拿到了裂变天地S1冠军,排名升至世界第七,这一刻CNCS粉丝等待了快二十年。
对于不怎么关注CS电竞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有个疑问:不是都说亚洲CS弱吗?怎么今年突然都行了,还能拿冠军?这种体感自然是不客观的。亚洲CS这些年一直在快速进步,The Mongolz早就是世界大赛的有力竞争者了,这背后不仅有战队自身在人员配置、赛训体系上的完善,也有整体生态的支持、托举。
而在亚洲CS领域,赛事品牌“eXTREMESLAND 极限之地”是个几乎不可能绕过的线年开始举办,覆盖了数十个亚洲国家地区,从草根选手到职业战队都能参加,打通了亚洲CS的上升通道——如今亚洲CS职业战队中有9成选手参加过极限之地的比赛。
2025年3月7日,一条来自蒙古国家通讯社蒙通社的报道,披露了The MongolZ电竞队加入蒙古国家队的消息,意味着由此开始蒙古政府将全力支持The MongolZ电竞队和电子竞技的发展。网友因此戏称,几名平均年纪20.9岁的年轻人靠打游戏拿到蒙古国“国家编制”。
身为队长、也是如今被CS玩家尊称为亚一指的bLitZ,在受部长接见时难免会想起 2018 年的那个午后。彼时的乌兰巴托刚下过初雪,而他所在的业余队五个人挤在城市边缘供暖不足的网吧里,键盘敲击声混着窗外呼呼的风雪声,成为草原上最特别的战歌。
这一年(2018)极限之地亚洲公开赛首度在蒙古设独立赛区,成为当时蒙古最高层级电竞赛事。不过,bLitZ他们在海选赛中就被淘汰了。队友不禁感叹,电竞这条路实在是太过遥远,但bLitZ并没有放弃,仍全程关注极限之地总决赛的每一场对决。
他恍惚觉得那束打在冠军奖杯上的聚光灯像极了草原上的月亮,遥远却明亮。彼时的他尚不知道这束光将在五年后照亮自己。就在2023极限之地亚洲杯舞台上,bLitZ终以队长身份率领The Mongolz一举夺冠,更在随后的世界大赛中屡屡刷新亚洲战队的纪录,全球排名升至世界第三。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写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少年老成的bLitZ对此深信不疑。从早年在乌兰巴托的网吧里日复一日练习枪法,到四处联络亚洲队伍频繁约战、相互切磋,再到现如今全场观众用不同语言为获胜者振臂欢呼,一幕幕画面都在bLitZ捧起极限之地亚洲冠军奖杯时,如汹涌的潮水漫过记忆。那些曾让他觉得快要扛不住的一个个艰难时刻,眼下都成了托举他站在舞台上的力量。
而极限之地CS亚洲杯赛事的连续成功举办,无疑为The Mongolz等指标性亚洲CS新势力不断崛起,带来不可或缺的助力。
从2016创办迄今已走过十年,极限之地CS亚洲公开赛是覆盖全亚太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坚持办赛最久的国际电竞赛事。与长年维持高规格、专业度拉满有所反差,极限之地主办方坚持不卖门票、不求盈利,只为搭建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让草根队伍、非职业玩家都有公平参赛机会的专业电竞舞台。
哪怕创立之初被质疑“参赛队伍水平低,缺乏观赏性”,其办赛理念也从未动摇。用赛事总监张乐伟的话来说,极限之地最珍贵的不是奖金奖杯,而是让每个有梦想的人相信:沙漠里能长出绿洲,草原上的风也能吹进顶级赛场。
回眸2016,整个亚洲 CS 圈还笼罩在迷雾里。中国某职业战队教练曾感叹,我们赢了所有国内比赛,却像在黑屋子里打拳。与此同时,亚洲其它地区许多战队同样面临无赛可打难以为继的困境。
极限之地亚洲公开赛的出现像一场及时雨,开始滋润干涸的亚洲CS电竞生态。不过,正当极限之地宣布要搭建全亚洲交流平台时,反对声也接踵而至,“语言不通怎么配合?地域太远怎样统筹?开销巨大如何支撑赛事运营?”还有人觉得亚洲各地电竞发展参差不齐,有的地区连稳定的战队都难组齐,如何保证竞技水平?
所幸,首届极限之地亚洲杯赛事就一举撕开了黑暗的裂缝。泰国分赛区报名系统崩溃数次,马来西亚网吧老板自发提供训练场地,中国VG战队最后时刻逆转澳洲Renegades的决赛夜,十万观众挤爆直播平台服务器。
翌年,第二届极限之地CS亚洲公开赛又取得更大的成功,无论覆盖范围、参赛规模,还是赛事影响力,悉数登上全新的台阶。不仅吸引全亚洲数百家媒体追踪报道,更成为全球玩家了解亚洲电竞发展的新窗口,总决赛直播最高在线人数创纪录,观赛总人数更同比增长近5倍。毕竟,热爱从不分国界,也从不怕遥远。
当时间来到2018年的夏天,极限之地又将版图扩展到15个赛区。蒙古赛区报名6小时满额,泰国赛区报名战队高达158支。当中东NASR击败日本SCARZ战队的瞬间,两国观众竟用手势比出相同的加油符号。很多被认为不可能的事都在发生中,如韩国教练给印度选手讲战术,中国战队帮越南队员调试设备,语言不通的他们在“GO GO GO”的游戏指令里找到了共同语法。
一晃十年,亚洲CS职业战队9成选手参加过极限之地赛事,堪称梦想起航之地,而极限之地覆盖亚太各地的预选赛,也让无数草根选手有机会崭露头角。
与很多国际电竞组织的办赛模式有所不同,极限之地从创办起就坚守着独特的理念。
多数国际电竞组织往往将盈利作为重要目标,通过售卖门票、寻求高额赞助变现、打造流量热点等方式运营赛事。反观极限之地,这个始终坚持“0 收入预期”的专业电竞大赛,从不追求流量与变现,为优先保证赛事专业度,真正将来自赞助商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赛场上实打实的“钢筋水泥”。不仅所有比赛都在精心搭建的主舞台上进行,确保所有参赛队伍都能获得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沉浸式竞技体验,更为保证整个赛事的公平性,特意延长赛程。
至于最疯狂的,莫过于无门槛海选。相较于国际大赛普遍倾向邀请明星战队来保证赛事观赏性和商业价值,极限之地却执着于投入费时费力的基建类赛事。用负责人的话来说,既然基建类赛事做的人少,那我们就来补上这个缺,让远在新疆网吧里的高中生,也能和韩国职业选手同场竞技。期间,天津E9民间战队的故事至今被玩家传颂:他们因共同的热爱相聚到一起,又通过线下网吧海选一路杀出重围,直至晋级2023极限之地CS亚洲杯总决赛。其队长在采访中表示,“不论成绩如何,我觉得为梦想不停努力的人都会得到好结果。”
当疫情来袭之际,全球各大电竞赛事就像被大风吹灭的蜡烛,而极限之地却点燃了火把。基于国内持续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双重风险,极限之地亚洲杯转而采用线线上赛期间,蒙古选手在网络不稳定的环境中多次调整设备参数来保证比赛的流畅性。当各路选手积极克服困难坚持参赛的画面被制作成赛事集锦之后,有观众留言,“这不只是比赛那么简单,更是一群人的信仰。”赛事总监张乐伟在当年的内部工作会议上说道,“我们可以亏损,但必须坚持办赛,绝不能让亚洲电竞的火苗熄灭了。”
为全面调动国内电竞爱好者的积极性,2024极限之地CS亚洲公开赛在为期2个月的中国赛区海选过程中,采用线上与线下双轨同步报名参赛模式。其中线上海选赛道可通过完美世界竞技平台报名参与,线个赛点同步开展。
当报名通道正式开放时,短短几天就高达1500+战队报名。不管是职业队伍、准职业战队,还是民间强队,都可投身其中参与角逐。预选赛期间,中国赛区的线上海选甚至有退休教师参赛,而澳洲赛区的预选赛则出现了父子战队,这些超越年龄与身份的参与者正在书写新的电竞故事。
当我们回头看蒙古铁骑The Mongolz成长轨迹,正是一本摊开的亚洲电竞进化史。
2018那个年仅17岁的坐在观众席上速写战术图的 bLitZ不会想到,七年后的自己能在赛场上击败众多传统强队,成为奥斯汀MAJOR亚军。而他们在极限之地经历的每次蜕变也都成为后来的铠甲:2022年代表IHC队参赛时开始崭露头角,2023年作为The Mongolz队长带领大家稳舵前行,乃至最终在科隆淘汰赛的征程中绽放光芒,不断证明自己在国际赛场上的实力与价值。
2017年对TYLOO战队而言正是寻求突破的重要节点,他们迫切渴望收获一位能在关键时力挽狂澜的明星队员。而印尼少年BnTeT彼时在印尼CS电竞圈恰好初露锋芒。伴随极限之地海选赛进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继TYLOO战队一纸邀约将BnTeT招入麾下后,TYLOO战队成功闯入了2018年FACE IT MAJOR最终阶段。
另外在日本,曾专注游戏代理与发行的第三浪潮公司也因极限之地赛事成功转向多元电竞业务。社长早船淳司说:“当看到日本选手在上海赛场流泪,我们才明白,FPS 游戏也能让日本年轻人热血沸腾。”
从河内到新德里,从迪拜到墨尔本,这十年来,极限之地CS亚洲公开赛系列赛事,就像是一条纵横整个亚太地区的“电竞新丝路”,让不同年龄、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CS玩家,在电竞游戏中找到共同的神祇。
而Steam平台上150万人同时在线的惊人纪录背后,也反映出了亚洲玩家与日俱增的热情。可以想象,随着CS版本持续迭代,CS这个电竞舞台越来越大,而IEM、BLAST Premier等国际赛事中,属于亚洲人的6面孔也正越来越多——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曾经在极限之地的赛场上挥洒过汗水,并且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曾几何时,亚洲CS电竞水平与欧美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但极限之地CS亚洲公开赛业已推动亚洲CS新势力日益成为全球CS电竞圈举足轻重的力量。如同“eXTREMESLAND 极限之地”所蕴含的寓意那样,拥有无数世界地理之最的亚洲自古以来就有极限之地的别名,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从未叫人失望,因为他们总是在不停创造各种奇迹,包含CS电竞风潮在亚洲崛起,卷向世界!
自即日起,新一届2025极限之地CS亚洲公开赛正式启动覆盖亚洲各大赛区的预选赛,并将于12月21日最终角逐出2025极限之地总冠军。
十年间,这个不卖门票的赛事默默搭建着基础设施:标准化6的裁判体系,跨国界的转播技术,还有那一套让草根也能发光的海选制度。老观众们记得每一支战队的成长,就像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那般,这种情感连接早已让极限之地超越赛事本身,成为亚洲电竞的精神图腾。
很多年后,当人们尝试书写亚洲电竞史时,一定会提到2016年的那个夏天。由一群理想主义者在一片质疑声中搭建的赛场,最终变成了通往世界的桥梁。就像bLitZ曾经高高捧起的亚洲杯冠军奖杯,它反射的不仅仅是灯光,更是无数亚洲少年眼中熠熠生辉的星光。
前段时间,连载始于1996年的《魔卡少女樱》,在日本X上出了波巨大的节奏。
起因是该片剧场版在日本影院重映,里面一些关于爱情的描写重新受到关注。其中“小樱父母结婚时分别为25岁老师与16岁学生”的设定,因为一条吐槽向的推文,成了日本X平台的爆炸性话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仅这一条推文的浏览量就超过1亿次,话题瞬间演变成席卷网络的舆论海啸。海啸中心是冰与火截然对立的两种声浪,碰撞出巨大的争议水花。
支持博主的观点认为,“一个身份不明的男人让16岁高中生怀孕,然后私奔,却莫名其妙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这样的世界观缺乏伦理,所以你不能指望CLAMP有道德。”
也有人反驳道,“《魔卡少女樱》是多元化的典范,年龄和性别在这个故事中无关紧要。它没有根据恶意和来区分正太或者萝莉,而是将每个人都视为独立的个体。这是一部只有好人的乌托邦漫画,但之所以如此,或许就是因为它是虚构的,可惜。”
一部在三十年前被视为纯真梦幻的少女漫经典,其核心设定却在今天显得如此刺眼,甚至引发一场道德的审判,这本身就是比魔卡少女更魔幻的事情。它仿佛一记来自2020年代的耳光,打在1990年代人的脸上,让我们窥见两个时代价值观的剧烈碰撞。
但我觉得,这场争议真正的价值,并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透过这场争论的棱镜,你不妨让思绪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那个经济泡沫破裂伊始,在颓废与希望中孕育出JK文化的1990年代,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或许已经遗忘的、漫画所承载的先锋与自由。
首先要解决的是法律问题。2025年的你和16岁少女结婚,不仅可以荣获恋童癖称号,还将被附赠一双晶哥限定款银手镯。
但我一直认为,对人或者文艺作品的批评不能完全抛开其诞生的时代背景。若以21世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是反动派,不存在“明君”,这显然并不公正。所以同样的,我们也不能用2025年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标准,去否定90年代的法律和社会语境。
《魔卡少女樱》的漫画连载始于1996年,动画播出是在1998年。在当时,日本的16岁女性结婚是完全合法的。
从明治时期开始的日本旧《民法》规定女性法定婚龄为16岁,男性为18岁,部分地方条例如北海道,甚至曾允许父母同意下女性15岁结婚,一直到2022年4月才统一为18岁。这意味着,小樱16岁的6母亲与25岁的父亲结婚,在法律上是无可指摘的程序正义。
因此,当时的社会对高中生结婚现象,虽不视为普遍,但也并不像今天这样视作不可触碰的禁忌。在90年代的成人式上(当时日本20岁算作成年,也是在2022年才改为18岁),偶见18、9岁的年轻妈妈抱着孩子参加,虽会引来侧目,但更多被归于个人选择范畴,而非引发全民道德审判的社会事件。
不仅如此,回望那个年代的ACG作品,主角父母在年轻时结婚生子,是一种很常见的设定。这种处理其实出于一个非常朴素的创作逻辑:动漫的受众大多年龄偏小,让主角的父母辈也拥有传奇青春,会让故事更具有梦幻感和青春气息。这种设定在当年鲜少引发争议,就像我们不会深究“日本高中生为何总能拯救世界”一样。
当然,法律允许不代表社会常态。我觉得,《魔卡少女樱》将“16岁学生与25岁老师”的设定纯化为一段唯美童话,其创作灵感源自当时略显灰色的现实土壤,90年代日本兴起的JK文化及其暗面。
一般认为,90年代是“JK”作为文化符号,被建构和放大的关键时期。当时JK文化还没被完全商品化,法律和舆论对此也比较模糊。通过媒体的频繁报道、成为社会问题,以及偶像团体、动漫等流行文化的渲染,JK的形象从女学生逐渐叠加了性对象、消费主体、街头文化代表等复杂标签。
但当时的社会讨论,更多是将其视为一个经济下行时期的社会问题,而非像今天这样从权力剥削和未成年人权益角度进行彻底批判。甚至有研究报告指出,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一蹶不振,对大众传媒而言,女高中生打破旧有价值观前进的印象,可能正相当于一剂强心剂。
当时的日本街头,上班族搭讪JK的现象确实大量存在。彼时泡沫经济刚刚破裂,社会陷入巨大的迷茫与压抑之中,中年上班族们仍残留着经济辉煌期的消费习惯和余裕,在僵化的企业文化中寻求着某种逃避,比如少女年轻的肉体和灵魂。
另一方面,日本当时提出“宽松教育”的改革理念,高中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和个人自由。日本的现象同样是在90年代达到顶峰并引发全社会关注。这背后是少女们对物质消费的渴望,与部分男性用金钱购买青春、陪伴和治愈的需求相结合。
纽约记者Simon Ostrovsky的纪录片《Schoolgirls for Sale in Japan(日本女生卖身记)》以及作家仁藤梦乃的著作《女子高生の里社会~「关系性の贫困」》,都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经济冲击导致家庭解体,许多年轻人离家出走涌入都市,在社会的冷漠中,最终演变为等待陌生男性提供住宿和食物的“神待少女”的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图景下,回头看木之本抚子的设定,就能明白CLAMP的创作逻辑。《魔卡少女樱》的作者CLAMP,是由五十岚寒月、大川七濑、猫井椿、摩可那几位女性漫画家组成的日本漫画创作团体。她们从当时的社会图景中,抽取了“年上男+JK”这个流行的浪漫幻想元素,但完全剥离了所有现实中的灰色和阴暗面。
抚子是富家大小姐,藤隆是英俊温柔的大学教师。他们的结合纯粹出于爱情,没有任何物质交换的阴影。故事也完全剔除了所有性暗示元素,只强调其结果,主角木之本樱便是两人幸福婚姻和爱情的结晶。
木之本夫妇的故事,是一个被彻底提纯、消毒、浪漫化后的童线年代那个醉生梦死、堕落颓废,却又充满自由希望的复杂年代的理想形态,是剥离了所有现实丑陋的样本。它之所以在当时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读者自动将其代入的是童话滤镜,而非社会新闻滤镜。
如今一部分人无法再接受这个设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滤镜已经变了,我们不再首先看到它的浪漫,而是首先看到其背后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压迫和潜在伤害。在现代社会,我们清楚16岁少女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完全理解婚姻的重大责任,更难以处理与一个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男性之间存在的权力和认知不对等关系。所以我们不再容忍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关系去语境化处理,我们会本能地追问一个25岁的男人,为什么要娶一个16岁的女孩。
也因此,和网上许多蠢到让人大脑冒烟的节奏相比,一部分人对《魔卡少女樱》的抵触情绪,是具有正当且合理性的,它体现了我们对保护青少年共识的加强。
但我觉得,对特定设定的合理审视,不应演变为对整部作品价值的全盘否定。我们今天的批判,出发点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的肮脏浑浊。但若再也无法信任故事中的纯爱元素,未免有些悲哀。保护现实的代价,却是永远失去了某些东西。
所以接下来,让我们暂时忘记现实,重新翻开魔法书,去看看《魔卡少女樱》究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乡。
只看剧情简介,你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天选少女用爱和魔法拯救世界”的老套故事。但真正按下过播放键,才会发现它其实极具先锋性。在收集库洛牌的主线背后,《魔卡少女樱》真正收集的,是人类情感世界里所有形态的爱。
如果只盯着师生恋,你反而会低估这部作品的争议核心。很多人印象中的1996年,应该是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但《魔卡少女樱》的世界里,同样“出格”的情愫比比皆是,早恋、百合、蔷薇、跨物种……以至于被很多人调侃“异性恋才是少数派”。
和如今一些高喊“平等自由尊重”,实则嚣张跋扈骑脸输出的ZZZQ狂热分子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的现实语境中,性少数群体是真的饱受主流社会的审视与歧视。彼时,出柜并非一种勇敢的宣言,而可能意味着社会性死亡。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情感,往往被归为变态,而非一种无害的个人选择。
也正是在这样真实压抑的环境中,一部面向少女和儿童的作品所做出的选择,才更显其勇气与珍贵,远比现在某些口号式的政治正确作品更加包容和高级。
故事前期,男主角李小狼曾对另一位男性角色月城雪兔一见钟情,并未被贴上任何异常的标签,而是青春期懵懂好感的自然流露;大道寺知世对小樱的暗恋,从为她制作战6服到默默守护,她的爱意是一种“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的成全,细腻且克制。这份关系也没有被贴上百合标签,更像是一种超越爱情与友情界限的、纯粹奉献的慕情。
在描述这些“特殊”的感情时,CLAMP的笔触始终平和而自然,不去进行任何评判。无论是正面还是反派,作品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会对另一种情感表达说“这是错的”“这不正常”。知世喜欢小樱,桃矢担心的是这份感情会不会让小樱困扰,而非女孩子怎么能喜欢女孩子;小狼对雪兔的憧憬,被他自己理解为一种纯粹的仰慕,观众也能理解这是青春期对优秀年长者的自然倾慕。
《魔卡少女樱》的先锋性,也体现在其对传统性别气质与社会规则的软化处理上。主角木之本樱并非等待被拯救的传统公主,而是一位勇敢果断的女孩子;哥哥桃矢则兼具学霸、打工狂与温柔妹控的柔软属性,旨在打破男性气概的单一框架;而月城雪兔则具有温柔学长,和审判者月的双重人格,本身就模糊了男性与女性气质的边界。
CLAMP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秉持着一个高于一切的核心理念:喜欢一个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与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无关。在作品的设定中,小樱与小狼成为了一对,并非因为小狼是与小樱年龄相仿的男孩子,而是因为“小狼是小狼”。同样知世也并非因为她自己是女孩子,才没有与小樱成为一对。
这些经常被猎奇化、戏剧化甚至悲剧化的关系,在《魔卡少女樱》的故事里,只是世界运行的一部分。它从未使用过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身份政治标签,描绘的是纯粹的情感状态,心动、守护、思念、奉献。剥离标签,让读者直接去感受情感的力量,感受爱的客观主体,而非“谁爱谁”。
爱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爱的本质同样珍贵,这种价值观是永恒的,无论是90年代或者今天,都并不过时。CLAMP并非说教,而是在梦幻的童话外壳里,为一代人埋下了包容与理解的种子。在和讲谈社的访谈中,CLAMP认为,尽管让小读者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很大难度,但依旧希望他们能够从小樱的举动中,感受到一些,例如如何对待其他人之类的东西。
因此,《魔卡少女樱》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它对年龄差关系的过度理想化处理,带有特定时代的局限性,但对情感多元性的包容,又拥有飞跃时代的先锋性。
这场争论真正的遗憾,不是因为我们批判了过去的某个设定,而是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相信,一个纯粹基于爱与梦想的乌托邦。攻击性的情绪,可能正让我们错过一部作品最珍贵的遗产,一种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对一个更宽容、更自由的未来的期盼,以及一颗愿意相信,所有真心的喜欢,都值得被尊重的纯粹的心。
我觉得,这场争论真正刺痛人心的,不是一个设定那么简单,而是明明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观众,我们自己,似乎反而比三十年前更加保守了。
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四分五裂,我们的创作者变得更胆战心惊,我们的观众变得更暴躁易怒。明明我们的观念,我们的道德素质是在进步的,却在表达上陷入了各种意义上的保守。
这不是怀旧滤镜下的无端感慨。我觉得在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日漫里,确实能找到很多如今看来“过分出格”,但又难以复刻的多元表达。彼时的日漫产业,许多作品展现出某种“不顾一切”的先锋性和思想深度。这种先锋性会体现在对主流类型片的解构、对复杂社会议题的直面以及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上,不是花式穿越异世界的形式创新。
1997年几原邦彦的《少女革命》,是对传统童话叙事和性别政治的解构与革命。女主角天上欧蒂娜为了拯救“公主”姬宫安希,而决心成为“王子”,上演“公主救公主”的戏码。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宛如舞台的学园中,所有冲突都以一种高度象征化、戏剧化的决斗形式展开,并毫不避讳地讨论支配与依附、虐待与解放等权力压迫相关的沉重议题。
《NANA》如果放在今天连载,大概率会被冲烂,贴吧NGA的小丑P图,估计会比《租界女友》多上114514倍。毕竟只观其表,《NANA》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堪称“贵圈真乱”的典范:我怀了我男友队友的孩子,但孩子爸是我闺蜜男友的队友,我们乐队全员都以各种形式爱着同一个女人……两个乐队的成员及其关联者,几乎所有人都在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爱着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纠缠不清的多角关系网。
但矢泽爱的笔触从未停留在猎奇层面。她用一种充满宽容和哀伤的笔调,深入每个角色的孤独,描绘这群年轻人在追求爱情、梦想与自我过程中,如何在欲望、恐惧和人性缺陷中挣扎,又如何彼此伤害、相互温暖。这些故事里带着希望,曾经的伤痛也可能随着时间愈合。
《NANA》的毁三观,旨在激进地展现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它的内核是关于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是两个名字读作“NANA”却命运迥异的女孩,在东京这座巨大都市中如何相互取暖、却又注定分离的深刻哀伤。
这些作品,连同讨论科技与灵魂的《攻壳机动队》、“预言未来”的《铃音》、用浪漫曲调哀叹存在主义的《星际牛仔》等,共同定义了一个时代。它们的先锋性不在于形式,在于敢于将动画作为探讨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媒介。它们有着看透世界纸醉金迷的傲气,但又被经济崩溃后的失落迷惘笼罩,锐气与迷茫,共同铸就了那个再也无法复刻的、在废墟上思考的黄金时代。
相比之下,今天的日本动漫产业更加工业化、类型化,市场规模空前,但内在逻辑已经改变。市场导向取代作者主导,成功的公式被不断复制,投资更倾向于规避风险,而非支持高成本的个人化实验。市场的全球化,尤其是中国、欧美市场变得极其重要,也意味着作品需要面对更多样的文化审查和价值观挑战,进一步鼓励“安全第一”的创作策略。
无形中改变创作市场的,还有社交媒体的舆论审判。90年代的文化消费模式是相对单向的,读者通过杂志电视接收作品,反馈较少且滞后,很难形成即时、大规模的舆论场。
但现在,我们生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世界。一部作品面世瞬间,便暴露于一个庞大嘈杂的观察室,任何细节都可能被置于不同价值观的放大镜下,进行解读和审判。很多网络节奏的本质,是不同群体在争夺对作品的定义权,这种争论常常非黑即白,要求你立刻站队,乖乖认错。
当你看到一款游戏,主要不是因为糟糕的优化和不合理的难度设计被骂,而是因为“塞私货”和“汉奸”,创作者在构思时就不得不进行“风险管控”。那种不顾一切、充满野心的个人表达,很难不被这种无处不在的审视压力所抑制。
所以,我们的时代反而变得更保守了吗?我不知道,但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产生的巨大撕裂,已经重塑了文化创作的生态。就比如,强调“社会正义”的群体和强调“创作自由”的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张力,任何作品都几乎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群体的要求,因此注定会冒犯某一方,从而引发骂战。
我们未必变得更保守,但的确更敏感和分裂了。结果并不是创作自由的全面萎缩,而是导向了另一种“风险规避型”创作。我们拥有了更多在政治和道德上无可指摘的作品,但那个允许《EVA》用意识流“玩弄”观众,允许《攻壳机动队》质疑何以为人的时代,似乎正在渐行渐远。
困境或许在于,我们能不能在捍卫价值观进步的同时,也为不确定的、冒犯的、乃至错误的表达,保留一丝呼吸的空间? 世上没有真正能超越时间的创作,我们可以继续赞美《魔卡少女樱》中爱与平等的表达,同时清醒地认识到,16岁结婚的设定,是那个时代浪漫化思维的产物,不值得提倡。
如果说这场莫名其妙的争议有什么价值,我希望它能提醒我们去想,真正的进步不能只停留在,用现在的眼光批判过去。更在于我们能否在批判之后,依然保有理解复杂、接纳模糊,并能够与异见共处的思考能力和胸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9-24 19:37:19
浏览次数: 次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





